2009年3月18日 星期三

節目推薦 - Discovery 人文地圖 (Atlas)



在這裏要推薦一個節目-Discovery的人文地圖系列(Atlas),這一系列目前已知有11集,未來還會有更多國家的專輯,其播出時間尚不確定。比起其它Discovery及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的旅遊性節目,我最喜歡也最推崇這系列的節目,不論是編劇、攝影、配樂、運鏡、剪輯都是超高品質,節目長度2小時,等於一部電影的長度了。也因節目的拉長,讓該節目有足夠的空間增加深度與廣度,Discovery也確實把握了它自身豐富的resource,做出了高水準之作,節目的深度是其它旅遊節目所無法比擬的。

光是片頭剪接、運鏡及配樂就很吸引人了,節目一開始從地球放大到一國的地點及幾位劇中主角所住的城市,往往也是該國的數個代表性城市,藉由幾位不同主角的故事穿插同步進行,展現了該國不同的文化與層面,從底層的市井小民到中上階層都有,除了美麗的景色外,還多了人物的重心,透過人物來觀察這個國度,拼湊出這個國家的面貌,而不是只有景觀的介紹,人文味十足,無怪乎叫人文地圖,在短短的2小時內將一個國家的精華全部呈現,如果沒時間看完一本厚厚的Discovery旅遊書,可以看看這個節目。

以下是新聞稿
-------------------------------------------------------------------------------------
Discovery高畫質節目人文地圖 10月播出

中央社

Discovery頻道將從十月一日推出全球性節目「人文地圖」,這個節目自二00三年開始籌劃,預計在五年內走訪世界三十個國家,透過節目中所紀錄的平凡人物的故事,帶領觀眾穿梭往返於世界上最古老與最多元化的國度,一窺它們瑰麗壯闊的自然奇景與人文歷史發展。

「人文地圖」也是Discovery頻道自開播以來投資規模最浩大、動用人力最多的跨國性HD高畫質節目,以領先的HD高畫質科技,創作出引人入勝的精緻畫面,呈現一般傳統電視節目未能達到的影片細膩感。

Discovery亞洲電視網副總裁暨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林東民表示,雖然台灣的高畫質電視還在推廣的階段,但高畫質電視在觀眾收視選擇上,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藉由發展高品質的HD內容,也希望能夠加快電視產業數位化的腳步。

「人文地圖」十月一日起,每星期日晚上九時到十一時,在全球一百七十個國家盛大首播。今年首先推出義大利、中國、巴西及澳洲。 Discovery頻道並將於九月三十日下午二時在高雄漢來飯店、十月一日同時間在台中金典飯店舉辦觀眾首映會,活動中除了使用高畫質投影機,影片也將以 5.1 環繞音響播放,讓觀眾體驗前所未有的視聽感受。有興趣的觀眾請向 Discovery報名。

十月一日播出的「人文地圖:義大利」,透過六位義大利人的故事,交織著人對土地、家族、風格與熱情的愛戀執著。十月八日播出的「人文地圖:中國」,觀眾將先體驗稻農的日子,看他們辛苦耕耘祖先相傳了一千八百年的土地;少林寺習武的小和尚功夫了得,但如同大多數年輕習武生一樣,小和尚想藉由功夫的證照投考公安或軍人,但他卻不敢讓師父知道他掙扎的俗世心願。

「人文地圖:巴西」、「人文地圖:澳洲」等隨後登場,分別在十月十五日、二十二日與全球觀眾見面。

-------------------------------------------------------------------------------------

延伸閱讀:
Discovery Atlas 官網
維基百科英文版-Discovery Atlas
Discover UK 官網 Atlas 專輯 (有影音簡介)
土豆網 (錯過的,可以看這裏,但畫質較差,不然您就請驢子工作吧!XD)
Discovery Education Streaming - Atlas Interactive Map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電影推薦 - 貧民百萬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在奧斯卡公布前就已經看過貧民百萬富翁,呵…別問我Why?XD 看過後的第一印象是攝影讚,音樂棒,編劇優,直覺應該會得獎,果不其然得了8項大獎,實至名歸。

貧民百萬富翁之於印度人民的感動與狂潮就如同海角七號之於台灣、送行者之於日本,同樣都是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故事,同樣具備不向命運低頭,努力突破困境的勵志作品。在這個不景氣的時代,政治分擾的年代,人們需要一個心靈的慰藉,一個能讓人暫時忘卻世俗痛苦的感動,一個使人充滿光輝的希望。

話說回來,貧民百萬富翁的編導是如此的吸引人,如同改編的原著小說Q&A,從Q開始,以A結束,前後呼應,一開始就破題問道"貧民窟的孩子傑默將贏得百萬美金,他是怎麼辦到的? A..B..C..D.."點出了該片的主軸,並且利用中途倒敘法,讓直線式的故事不致於太過呆板,也讓觀眾更深刻的感受主角在說的故事。整齣故事就藉由12道問題串起了主角的人生,逐步帶領觀眾進入主角的成長故事,也點出了為什麼一介貧民可以成為百萬富翁,不得不令人佩服編劇之巧妙與創意將Q&A與主角的個人人生經驗融合在一起,構成一段主角追尋真愛的旅程,並且適度的展現印度的獨特文化與景色,也刻畫出人性的險惡與良善的本質,產生衝突的對比。此外劇情的節奏明快充滿了動感,一點都不沉悶。

其實在被劇情完全吸引之前前,我是先被它的攝影及音樂所吸引,其攝影運鏡很讓人激賞,很多不俗的攝影角度,可以完全的表現當時的氛圍與現場的環境,一開始藉由巷弄的追逐把貧民窟的景像描繪出來,整部戲十分寫實的表現出貧民窟該有的髒亂不堪與社會底層的黑暗現實,血淋淋的揭露出來並未特別掩飾,因為這就是主角的人生。當然也有那美麗的風景、例如泰姬馬哈陵,與色彩繽紛的大洗衣場等。攝影在該明亮時明亮,該昏暗時昏暗,恰如其份,此外大量運用微斜的構圖法,而且恰好處,不僅畫面維持平衡,且能容納更多的景像進來以表現背景的延伸感,線條也會優美不呆板。低角度也是常見之一,此外廣角的運用與構圖很有美感,會得獎一點也不讓人質疑。

至於音樂也是高水準演出,其配樂由有印度莫札特美譽的拉曼所編,他以善譜溫馨感人的交響樂曲享譽海內外,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獲得金球獎與奧斯卡金像獎的印度人。配樂節奏輕快、緊張、動感與抒情皆拿捏精準,旋律動聽又能將觀賞者的情緒引入所要表現的Fu,音樂帶著濃濃的印度風味,但又不會流落於傳統寶萊烏歌舞片那樣的通俗音樂。原聲帶自然也是值得推薦的啦,有金球獎跟奧斯卡獎的背書,就不用多說啦。

總之,就是好看啦!推~~~
更推給那些有去過印度旅遊的朋友們,相信會勾起您的回憶!
以上純為個人主觀意見,如有不認同還請多海涵。

以下是貧民百萬富翁的輝紀錄:
2009奧斯卡金像獎得獎名單
2009金球獎得獎名單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

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小小世界 ~~ 六度分隔理論

今天載爸媽到楊昇俱樂部的西餐廳參加阿姨女兒的文定喜宴,結果巧遇在越南旅遊時認識的新竹化工廠陸老闆夫婦,他們跟阿姨一家很熟,原來是姨丈經營的染整廠跟陸老闆的化工廠有生意往來的關係,這世界真是小啊,三方互相認識,確不知共同認識另一方。這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發生是數年前公司的同事的鄰居是我的大學同學,第二次是去年我分別先後認識許久的朋友,他們也已經是朋友一陣子了,但都不知共同認識我,一直到突然提到我這個人,才串起這個圈 XD,呵呵…真是巧合得恐怖,只能說太有緣份了。記得之前我寄出的油菜花照片PPT檔,在一些朋友轉寄出去後,我從另一位朋友那收到被拿掉來源資訊版本的PPT~~~,繞一圈又回來了,只是被人加工過,朋友還不知道這是我拍的,還寄給我 XD。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串起很多個成員不同、路徑長度不同的人際圓圈,三個點構成的圈已是最小的圈了。人脈網絡的廣大威力讓我想起六度分隔理論,如果交友廣闊這個路徑就能更小。所以說不能做壞事啊,不然很快就傳遍了~~XD



六度分隔理論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源於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寫了一篇「小小世界」理論
他說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的志願實驗人員, 可以利用朋友和生意接觸 ,找到在麻州的陌生人。
他做了一個實驗:『追蹤美國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s) 中的最短路徑』
要求每個參與者設法寄信給一個住在波士頓附近的 "目標人物"
規定每個參與者只能轉發給一個他們認識的人, 最後他發現完整的連結關係平均長度是六個人

後來在 2003年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瓦茲 的「小小世界研究計畫」再度驗證 :
來自一百六十六個國家的六萬一千多人參加實驗,他們被要求找十八個人中的任一個人,
這十八個人包括一名愛沙尼亞的檔案管理員、一名挪威陸軍的獸醫、一名印度科技顧問和一名澳洲警察。

參加實驗的人被要求「透過比自己『接近』尋找對象的朋友傳遞一個電子郵件訊息」。
他們一共直接或間接發出兩萬四千多封電子郵件,平均透過五到七次轉寄,
就可以把郵件傳到要找的人。
瓦茲說:「網路只是工具,這件事證明的,其實是社會網路。」

於是這個概念引起不少的探討與深究成了一門新興科學

全面性的廣泛討論實驗驗證
這樣高度的跨學科性 實證資料 數學理論推演 還有電腦模擬的高度整合性
帶來一種全新視野使得以往感覺科學無力推及的領域極有可能讓人發掘出潛伏的規律

後來在1993年根據這個理論拍也成一部同名電影來探討這個現象。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中文版
維基百科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