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印度古文明探秘7日 Day 4


 
這就是那赫赫有名的風之宮殿。風之宮殿是18世紀中葉的建築,因其擁有眾多窗戶的巧妙的設計,使得宮殿內任何地方皆有風可吹入。倘若遇上狂風吹襲,只要將窗門全部開啟,大風就會對穿前 後窗戶,而不致將宮殿吹倒,所以這座風之宮殿,含有屹立不倒的意思。這些砂紅色鏤空成蜂巢式的窗戶呈半個八角形,每當皓月當空,整座風宮便閃閃發亮,所以 這裏又被稱為“月宮”。從鑲嵌有雕刻的窗戶中,皇宮內眾多王妃可以俯瞰街景和慶典,又可以不被丈夫之外的男子看見自己的面容。

 
城市皇宮博物館。

 
城市皇宮博物館的守衛。

 
城市皇宮博物館內的愛之庭,共有東南西北四個門,象徵四個節氣,每一道門的彩雕都不一樣,很美麗。

 
雕刻孔雀的門代表雨季。

 
美侖美奐的門。

 
果然有皇宮的氣勢。

 
印度人的頂上功夫了得。常常可見小販頂著一大籠的物品在頭上。

 
疆塔爾。曼塔爾天文台的大型古代天體儀。疆塔爾。曼塔爾天文台是全世界最大的石製天文台,建於1728-1734年間,有16種觀測儀器,與現今所使用的觀測儀器完全不同,非常有趣也長知識。

 
超大的日晷。

 
不知道是在賣什麼...就只見那個爐一直搖。

 
印度的古代傳統樂器。

 
呵呵...總算給我看見印像中的吹蛇人古印度傳統技藝,這才夠印度咩…XD

 
印度神牛,佔了車位也沒人敢動啊...XD

 
賣鞋的商店。

 
不知賣啥碗糕?

 
這就是印度的典型印像,馬路上擠滿了各式車兩輛,擁塞到一個不行,2線道硬是變成4線道,人口多的新興國家大都是如此。

 
印度的街道就是這樣的,很多的人很亂的電線很雜的景觀...

 
難得有較整齊的建築...

 
賣水果的婦人,艱困的生活著。

 
羊市。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天文台列表
更多照片在: http://www.flickr.com/photos/bryanhsieh/sets/72157594506725701/
幻燈秀: http://www.flickr.com/photos/bryanhsieh/sets/72157594506725701/show/

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印度古文明探秘7日 Day 3 Part 1


 
迦瑪清真寺位於紅堡附近,與紅堡僅是隔一條街的距離,是一座具有波斯風格的清真寺,建於公元1644年蒙兀兒帝國的沙賈汗王時期。

 
一位伊斯蘭教徒在門口守者,這裏的小販都很盧,會跟進宮殿內跟著鎖定的目標,一直叫賣,完全不死心,一直跟到出來,遊覽車要開走時,一堆小販敲打著車身,導遊只好拿商品上來問有沒有人要買交待過去。在我所遊歷過的國家中,印度的小販是最盧的,而且會另人覺得煩與討厭,見識過印度小販的纏功後,你就會覺得其它地區的小販可愛多了,在印度,你得習慣他。

 
迦瑪清真寺是全印度最大的的清真寺,寺內的中庭可容納25000位教徒朝拜,由於周圍是穆斯林居住的區域,充滿濃郁的伊斯蘭教氣息。

 
清晨所散發出的色澤很美麗。清真寺四周被紅色砂岩的拱廊包圍,包含有3個大門、4個方形塔樓、2個壁龕、2個高達40公尺的尖塔,和中央高達60公尺的圓頂。而位於清真寺中庭的長方形水池,是穆斯林朝拜前淨身的地方。

 
廊道上的光影。

 
廊道上的光影,有隻小松鼠在地上。

 
別具風味的門。

 
守在門口的小朋友。

 
在我拍了這位帶有靦腆笑容的小女孩後,一位在旁邊的小弟自稱是她的哥哥跟我要小費…XD

 
鄉下都是這樣破舊落後的景像,是我所遊歷過的國家中最貧窮的,而且位於兩端的生活品質與人民素質的落差極大,比例也不成正比,應該是L型社會,窮人佔大多數,很難想像有這麼多的窮人又大部份基礎建設貧乏,如何能興盛,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在前往捷布的路上從車內所攝,在田野中有個迷你的清真寺至一位在稻田中工作的農民,展現了印度的農村風情。

 
在路邊販賣商品的路邊攤。

 
在市集賣紅蘿蔔的小販,真是了得!紅蘿蔔堆得像金字塔般。

 
路上村落的市集,可以看見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

 
小孩們望著車上的我們,眼中透露著渴求的眼神。

 
這位小朋友的打伴引發了我的注意。

 
一位小販座在牆上販賣。

 
小販。

 
街景,大人們圍在一起聊天,小孩們則在角落玩。

 
坐在車上的少年。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Jaipur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印度古文明探秘7日 Day 1、2 Part 2


 
哈…終於瞧見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瑪哈陵,真是興奮。它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只可惜前面一堆人,又霾害重,拍出來的效果不夠佳。

 
在區內就跟埃及一樣,常常會有一些人跟你說有很好的拍攝點,然後帶你去也幫你拍,最後就跟你要小費啦,不給就纏著你,而且一開始也不明說,如果你不想要就別理他。

 
整個泰姬瑪哈陵牆上都是梵文與花草圖案,看起來相當繁複華麗,最優美的還是它的線條與造型,方圓之間拿捏得宜,展現了絕佳的建築設計工藝。

 
放大圖。

 
泰姬瑪哈陵,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處於北方邦阿格拉,是莫臥兒王朝第5代皇帝沙迦罕為了紀念他已故皇后姬蔓·芭奴而建立的陵墓,竣工於1654年。被譽為「完美建築」。

 
美麗的幾何圖案。

 
泰姬瑪哈陵在早中晚所呈現出的面貌各不相同,早上是燦爛的金色,白天的陽光下是耀眼的白色,斜陽夕照下,白色的泰姬瑪哈陵從灰黃、金黃,逐漸變成粉紅、暗紅、淡青色,而在月光下又成了銀白色,白色大理石映著淡淡的藍色螢光,更給人一種恍若仙境的感覺。有人說,不看泰姬瑪哈陵,就不算到過印度;不在月光下來到泰姬瑪哈陵,就不算到過泰姬瑪哈陵。2004年11月27日,泰姬瑪哈陵有條件的對遊客開放夜遊,門票高達1500盧比,成為世界上惟一一個早中晚遊覽票價不一樣的景點。內部是不允許拍照的。

 
靠近看之後才知原來牆並非想像中的這麼潔白,跟雪梨歌劇院的效果一樣,在陽光的反射下變得雪白。

 
典型的印度紗麗裝,這個款式是年輕女仕穿的,上泰姬瑪哈陵的平台必需穿鞋套。

 
當時極負盛名的建築師拉何利,以德里的胡馬雍陵為藍圖,動員2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工匠、書法家,融合中亞、波斯、和印度本土風格,花了22年時間,完成了這座偉大的純白大理石藝術建築。泰姬瑪哈建物高250英尺,佔地約17萬平方公尺,南北長580米,寬305米,有前庭、正門、蒙兀兒花園、陵墓主體、清真寺。

 
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美。如果能一睹泰姬瑪哈陵的日出與日落那就更棒了!

 
那出名的水池倒影,不過正中央被要錢的商人卡位了。

 
路旁的小雜貨店,店面都小小窄窄的。

 
阿格拉堡(Agra Fort),阿格拉堡的建築多數以紅色沙岩建造而成,因而有「紅堡」的稱謂,也是16 、17 世紀蒙兀兒帝國全盛時期的首都,是蒙兀兒宮殿代表,具備衛戌防禦與政經中心的地位,直到東印度公司的英國勢力進入才逐漸凋零。

 
紅堡腹地頗大,要花上一些時間來逛。

 
從阿格拉堡可以遠眺泰姬瑪哈陵,可以清楚的看見泰姬瑪哈陵的地勢。阿格拉堡與泰姬瑪哈陵都名列世界文化遺產。

 
沙賈汗皇帝(Shah Jehan 與泰姬的堅貞愛情留傳千古,為了懷念早逝的愛妻,沙賈汗不僅終生未再娶,還大興土木花費 22年建造成以白色大理石為主體,紅藍寶石裝飾的泰姬瑪哈陵。思妻心切到無暇國政的沙賈汗更於一哩外的阿格拉堡獨享晚年,在這座同樣以大理石為材料的居所終日以淚洗面遙念愛妻。


維基百科-泰姬瑪哈陵
維基百科-Agra Fort
更多照片在: http://www.flickr.com/photos/bryanhsieh/sets/72157594500930806/
幻燈秀: http://www.flickr.com/photos/bryanhsieh/sets/72157594500930806/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