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5日 星期日

小小世界 ~~ 六度分隔理論

今天載爸媽到楊昇俱樂部的西餐廳參加阿姨女兒的文定喜宴,結果巧遇在越南旅遊時認識的新竹化工廠陸老闆夫婦,他們跟阿姨一家很熟,原來是姨丈經營的染整廠跟陸老闆的化工廠有生意往來的關係,這世界真是小啊,三方互相認識,確不知共同認識另一方。這不是第一次了,第一次發生是數年前公司的同事的鄰居是我的大學同學,第二次是去年我分別先後認識許久的朋友,他們也已經是朋友一陣子了,但都不知共同認識我,一直到突然提到我這個人,才串起這個圈 XD,呵呵…真是巧合得恐怖,只能說太有緣份了。記得之前我寄出的油菜花照片PPT檔,在一些朋友轉寄出去後,我從另一位朋友那收到被拿掉來源資訊版本的PPT~~~,繞一圈又回來了,只是被人加工過,朋友還不知道這是我拍的,還寄給我 XD。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串起很多個成員不同、路徑長度不同的人際圓圈,三個點構成的圈已是最小的圈了。人脈網絡的廣大威力讓我想起六度分隔理論,如果交友廣闊這個路徑就能更小。所以說不能做壞事啊,不然很快就傳遍了~~XD



六度分隔理論 -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源於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 在1967年在「今日心理學」雜誌上寫了一篇「小小世界」理論
他說內布拉斯加州和堪薩斯州的志願實驗人員, 可以利用朋友和生意接觸 ,找到在麻州的陌生人。
他做了一個實驗:『追蹤美國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s) 中的最短路徑』
要求每個參與者設法寄信給一個住在波士頓附近的 "目標人物"
規定每個參與者只能轉發給一個他們認識的人, 最後他發現完整的連結關係平均長度是六個人

後來在 2003年 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學教授瓦茲 的「小小世界研究計畫」再度驗證 :
來自一百六十六個國家的六萬一千多人參加實驗,他們被要求找十八個人中的任一個人,
這十八個人包括一名愛沙尼亞的檔案管理員、一名挪威陸軍的獸醫、一名印度科技顧問和一名澳洲警察。

參加實驗的人被要求「透過比自己『接近』尋找對象的朋友傳遞一個電子郵件訊息」。
他們一共直接或間接發出兩萬四千多封電子郵件,平均透過五到七次轉寄,
就可以把郵件傳到要找的人。
瓦茲說:「網路只是工具,這件事證明的,其實是社會網路。」

於是這個概念引起不少的探討與深究成了一門新興科學

全面性的廣泛討論實驗驗證
這樣高度的跨學科性 實證資料 數學理論推演 還有電腦模擬的高度整合性
帶來一種全新視野使得以往感覺科學無力推及的領域極有可能讓人發掘出潛伏的規律

後來在1993年根據這個理論拍也成一部同名電影來探討這個現象。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中文版
維基百科英文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